家住铜仁路 (三十四)“外国坟山”变公园
静安寺对面是闹中取静,清新怡人的都市花园——静安公园。可啥人也不会想到原先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外国坟山。
所谓外国坟山是老上海对外籍人公墓的俗称。
1843年《中英南京条约》后,上海开埠,各国冒险家涌入上海淘金,其中一些人生老病死在异国他乡的上海滩,为了让这些人能够按照西俗入土为安,英国人于1844年在今九江路、汉口路之间的山东中路西侧建立了第一个外国陵园。随着侨民人口的增长,又辟出一些荒地建外国墓地,例如,为埋葬在小刀会起义中战死的外籍士兵于1854年在老北门(北门露香园)建造外国陵墓,后来战死的洋枪队官兵也葬于此地,1912年上海城墙被拆除(现在的中华路人民路),该坟地随之消失;又如1860年建于浦东陆家嘴,用于安葬外籍海员的陆家嘴外国坟山;1863年法租界当局为埋葬在沪去世的法国人以及阵亡外籍士兵在淮海中路普安路建造的八仙桥外国坟山等等。
由于外籍人越来越多,这些墓地不久也“鬼满为患”,与此同时,上海城不断扩张,原先落乡偏僻的市郊逐渐成为市中心。陵园位于市中心有碍市容、交通与环境卫生,工部局遂决定另觅他处建造坟地,并对这些坟地的埋葬作出严格规定,比如:公墓内遍植绿树,每个墓葬前树立小木牌或石碑,上书墓主生平简历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当时较为荒野的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拐角)辟建静安寺路陵园(Bubbling Well Cemetery), 即静安寺公墓。这是上海最后一座,也是当时最讲究、最先进、收费最昂贵的公墓,内有红砖哥特式教堂和设有焚尸炉的火化间,公墓共有墓穴6214穴,外国人占用了90%, 因而俗称“静安外国坟山” 。
二战后外籍人士大批撤离上海,这些外国坟山日趋荒芜。
新中国成立后拆除了这些陵园,尸骨迁葬他处,在原址上建造了体育场或公园,例如:1957年政府将八仙桥外国陵园拆除,原址建成淮海公园;拆除山东中路外国坟山,原址改建为山东路体育场,上世纪80年代初又改建为黄浦体育馆;上世纪50年代,将陆家嘴外国坟山改建成浦东公园,90年代公园拆除,建东方明珠电视塔;静安寺外国坟山于1953年拆除,改建静安公园,1955年10月3日开放。然而,静安寺公墓的教堂与火化间的门未拆除。记得小时候,从延安中路经过,从其一边洞开的大门依稀可以看到破损的红砖教堂与焚尸间,凌乱散落在树丛杂草中东倒西歪的墓碑。那里白天行人稀少,天一黑,更加阴斯斯嚇兮兮,呒么人走那条路,怕死鬼阴魂附身。
小学时,同学中传说,埋葬在那里的外国人长期没有人祭拜扫墓,非常寂寞,常常出来寻事,外国死鬼毛发长、块头壮、力气大,一旦被他们捉牢就无法脱身,要陪他们在坟山里“白相一辈子”了 。我们放学路过那里都没命狂奔,怕被死鬼拖进去。
一次在中福会少年宫开完“六一”儿童节联欢晚会回家,天色已暗,还下着小雨,我们路过那里,不晓得哪个恶作剧男生大叫:“鬼来了!鬼来了!外国长毛鬼来了!外国大头鬼来了!” 我们嚇得拔腿就逃,我不当心摔了一跤,膝盖擦破一大片,鲜血直流!至今,我的膝盖上还隐约可见那次逃命的“souvenir”!
文革期间,静安公园成了附近市委机关与学校贴大字报和大辩论的场所,树枝上拉满挂大字报的绳子,到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花木被毁,公园面目全非。公园南面教堂及火葬门附近通常是无人涉足的僻静处,竟然受到一些人的“青睐”,一些无法忍受戴高帽、挂牌子、游街批斗等屈辱的“牛鬼蛇神” 就在那里一根绳子悬挂树枝上吊自尽。大唱革命样板戏时,还有人晚上九,十点钟左右跑到那里练声吊嗓子。夜色朦胧中,路过那里,突然从阴丝丝暗龊齪的墙内传来一声断断续续“咦——咦——咦——啊——” 克紧喉咙,尖细假嗓发出的叫声真够让人吓出魂灵!
1978年市园林处投资22万元,拆除公园南面的教堂及火葬门,就地新建面积220平方米的两层楼茶室、棋室和儿童游乐场。园内西北部留存的白色大理石墓室(原来用于置放铜制棺椁)改建成大理石凉亭,唯独公园大甬道两边数十棵百龄悬铃木(法国梧桐)原地未动,蔚然挺立,静静地目睹四周日新月异的变化。经过几番改建的静安公园布局精妙独到,在市中心占地仅60亩左右的空间营造了小中见大,别有洞天的意韵,现在静安公园每年的游人量约为200万人次。
最近路过静安公园,门口一位中年男子背着手风琴自拉自唱五十年代的老歌,他唱得不错,便在旁边茶室要了一份鲜榨果汁坐下静静欣赏。一会儿来了两位一胖一瘦,银发飘飘的外国老太太,她们问我是否可以共享小桌,当然,没有问题,我说。见我能说一两句英语,便和我聊了起来,她们是姐妹俩,专程从旧金山飞来寻找Bubbling Well Cemetery,她们的祖父70多年前患病去世后就埋葬在这里!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