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铜仁路 (廿二)小皮匠
酱园店“酱园”两个大字的墙根旁是“小皮匠”的鞋摊。
小皮匠早上把鞋摊摆在朝东的墙根,下午则把鞋摊挪到安仁邨旁朝西的墙根,这样冬日有太阳时,伊总归在暖洋洋的太阳下工作,伊黑黝黝的脸在阳光下透着红光;夏天,则相反,上午小皮匠的鞋摊在安仁邨一边,下午在酱园店一边,在墙角的庇荫处工作。铜仁路南北穿风,小皮匠深褐色的薯莨绸衫(俗称香云纱)总是被风吹得鼓鼓的。小皮匠很省,尽管附近烟纸店有棒冰卖,伊从不买来吃,只喝苦涩涩的大麦茶,还喝得咂咂有声好像喝相当鲜美的鸡汤。
小皮匠的手艺不错,手脚也快,只见伊左右手开弓——右手钻孔左手拽线,一息息功夫就把鞋帮鞋底缝上了,然后用力在鞋膛里塞进鞋楦喷上水,在鞋底边沿涂上一层白白的石膏粉,将鞋子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鞋子晒干了,取出鞋楦,一双雪白鞋边玄色鞋面的布鞋就做好了,卖相交关挺括。
啥人鞋底落脱了,鞋襻坏了,到小皮匠那儿“立等可取”。对于只需钉个钉子,缝个鞋襻的小事,小皮匠一律“免费服务”。
小皮匠还会修套鞋,其实是雨鞋或雨靴。
沪上人称其套鞋是有来由的,中国原没有橡胶,此物源自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旧时落雨天穷人光脚走,有条件的穿桐油涂的帆布胶鞋,条件优越的穿皮鞋,外套一双鞋面薄软鞋底厚实的橡胶胶鞋,这种套在皮鞋外面的胶鞋称为套鞋,英语称overshoes。后来,叫习惯了,把一般的雨靴雨鞋也称作套鞋,其实错了。
小皮匠修套鞋时先在破洞处用锉刀稍稍锉去一层薄薄的表层,然后用胶水将一块剪裁适宜的胶皮粘在破洞处,等胶皮粘牢后再用锉刀将胶皮四周锉平滑,就算完工了。
上海人过年要穿新鞋,春节前,小皮匠的鞋摊旁堆满要加工的新棉鞋鞋帮鞋底,生意好的不得了。
老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穿“蚌壳”棉鞋。“蚌壳”棉鞋暖热,脚型瘦长纤细者穿勒蛮好看,脚背厚,脚型阔的人穿了不好看,看上去不像人的脚,像两只甲鱼在地上爬。
后来有了适合各种脚型的系带棉鞋,但是商店出售的系带棉鞋往往是塑料底的,踏在水泥地上脚底冰冷冰冷。
小皮匠的头皮很奇特,像是一块磨刀石,缝鞋的针勚了或切鞋皮的刀钝了,他把它们在头皮上来回刮刮磨磨就行了。上小学时读到“铁杆磨成针”那篇课文时,班里一名男生讲:“拿铁杆到小皮匠头上嚓嚓二下就磨成针了。” 全班大笑,老师说他捣乱课堂纪律,罚他关夜学,抄课文十遍。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