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中国后裔的发现
“Allahu Akbar (Allah is the Greatest).”
“Subhana Rabbiyal al-Adheem (All praises to Allah, the great)” 突然,窗外高音喇叭传来洪亮的祈祷声。
“天亮了?”我惊醒了,翻身坐起。
“没呢!晨祷,伊斯兰人的早祷。”筱筱翻了翻身继续睡。。”
燕燕也醒了,扫了一眼腕上的夜光表,“妈哎!才5点,早上5点!天还墨黑墨黑呢!”
嘿,好梦搅了——刚才梦里还在Dhow上吃海鲜!醒来一场空,真沮丧。
头晕乎乎的,嘴里发苦,浑身没劲——昨晚吃得太多,睡得太迟,唉!
想睡,可怎么也睡不着,外面高音喇叭的祈祷声从窗缝门缝持续不断地灌进屋来,窗外街上几十头毛驴也醒了,“嘿唧唧,嘿唧唧嘿唧唧,嘿唧唧……” 大声叫唤着,似乎也在抱怨。
拉穆什么都好,就是当地人太勤快,太虔诚,起得太早!
三人迷迷糊糊地在床上懒着,到了六点,我说反正也睡不着,不如早点出发去西尤村,三人发发狠,咬咬牙齐声大叫“一、二、三”起床了。
郑和船员后裔居住的西尤村,人们现在称其中华村或郑和村,位于帕泰岛(Pate Island)腹地 ,从拉穆乘近半小时的快艇抵帕泰岛后,还需顶着赤道阳光的炙烤,在热带丛林小路上徒步行走近一小时才能到达。
六百年前,郑和船队的两艘船在帕泰岛附近海域触礁沉没,水手们们纷纷乘小船或游泳死里逃生,来到帕泰岛上的上加村( Shanga)。
据说,那个上加村原先只是一片海滩,不是村也没名。郑和船队的水手在此上岸后,开始并不被当地人接受,直到这些勇士水手帮助当地人杀绝了盘踞在丛林里,常出来吞噬居民与牲口的蟒蛇,他们才获得允许居住下来。中国水手定居后,教当地人如何耕地种田、结网捕鱼、烧砖砌墙等等。后来,他们与当地人通婚,定居下来。这些水手特别想回中国想回家,老说“想家”。闽南语“想家”的读音近似“shanga”。当地人不明白,以为水手指的是上岸的地方,跟着说“想家”——“Shanga”,Shanga便成了这里的地名。
后因岛上缺乏淡水,又发生部族冲突,上加村成了一片废墟,村民迁至帕泰岛腹地西尤村。西尤村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那么,怎么发现这里有中国人后裔呢?
这要归功于以下诸位新闻记者与作家。
十多年前,一位西方国家的记者在拉穆度假时,偶然听餐馆的一名服务员说他是中国人的后裔。新闻记者对信息敏感的职业本能促使他随即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发表了有关东非海滨生活着中国人后裔的报道。
1994年,美国女作家Louise Levathes在肯尼亚蒙巴萨旅游时遇到一名自称是中国人后裔的黑人。他告诉Louise,他是数百年前在肯尼亚帕泰岛附近触礁的中国商船幸存者的后裔。女作家Louise Levathes曾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长达十年,后又于1988年访问英国汉学大师、《中国科技史》总编李约瑟博士(Dr.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后者请她协助修订《中国科技史》中的航海技术部分。Louise在修订工作中,对郑和下西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肯尼亚帕泰岛邂逅郑和船员后裔的奇遇引发Louise著书动力,她毕6年之功完成了《当中国称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一书。
1999年,精通汉学的美国《纽约时报》驻东京分社社长Nicholas Kristof 按照Louise Levathes书中所述,探访了肯尼亚的帕泰岛,撰文介绍了他在帕泰岛上采访中国人后裔的经过,他还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若干年后,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在南非一份中文报纸上看到了Nicholas Kristof 采访肯尼亚中国人后裔的文章,于2002年3月份前往帕泰岛一探究竟,成为第一个前去西尤村采访中国人后裔的中国记者。2002年4月份,重走郑和路的《武汉晚报》记者范春歌到帕泰岛寻访中国人后裔,并向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汇报了相关情况。当年12月份,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派人专程前往拉穆,就有关中国与东非沿岸早期交往情况进行考察,从此开启了东非中国人后裔的考察与研究。
(图片取自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