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铜仁路 (八十三)这张照片拿下来了!
博步皮鞋店不远是上海照相馆,原名万象照相馆,由杰出摄影家朱天民创建。
1917年出生于中国浙江海宁的朱天民先后在上海“万氏”、“乔士”、“国华”等照相馆任摄影师“学生意”。1941年羽翼开始丰满的他在上海创办了万象照相馆。
朱天民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几近狂热,对自己的摄影技术要求严格,他的作品多次获奖。他的主要作品《老画家张聿光》、《艺术大师刘海粟》、《动画片艺术家万籁鸣》等分别获1980年第三届全国人像摄影艺术展览二等奖和三等奖。
朱天民创建万象照相馆后,严抓相馆摄影师的专业水平,亲自传授摄影技巧,现场指导培训。经年的训练获得了可喜的成果,该馆摄影师人人善于按照人物个性与职业特征设计筹划画面安排,抓拍情感流露的最佳时刻。他们技术娴熟,拍摄的照片层次丰富、立体感强,深受大众欢迎,社会名流的青睐,如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白杨、莎莉等名演员都来万象留影。越剧十姐妹的合影也是在万象拍摄,甚至李宗仁出任副总统时也请该馆技师上门拍照留念。
万象照相馆的摄影师特别擅长拍摄儿童照,周边的儿童几乎都在万象拍满月照和周岁照。万象的摄影师根据儿童的特点,摸索总结儿童照的摄影规律,耐心等待,循循善诱,在美妙的瞬间按下快门,将无数活泼幼稚,令人心动的童真定格在小小相纸上。
那时,我迷上做模型,常去南京西路的翼风科技航模材料商店淘点小材料,买点“香蕉水”。回到家里用一把刻刀按照图纸把小木材刻好,把坏的乒乓球浸在“香蕉水”里做成万能胶水,就可以做模型了。
每次去翼风,经过万象照相馆都被挂在橱窗里的一帧帧照片吸引,都要看一息。
一天, 万象照相馆的橱窗正中央高高挂着一幅明胶银盐相纸的黑白照片《妈妈,到那边去!》,许多人站在那里观赏,听旁边人讲,这帧照片在世界摄影展得了大奖。一些会得拍照的人,不管认得不认得,聚在橱窗前热烈谈论评价这帧照片的摄影技巧。 我那时还小,根本不懂摄影,只觉得照片好看,照片上那位年轻的妈妈漂亮,那个小男孩调皮,那把花伞也好看……。
旁边的新华书店专门辟出一扇橱窗展示这帧照片。新华书店和邮政门市部出售的《人民画报》里也刊登了这幅照片。过了没多久,我家有了这张照片的印刷版,爱好摄影的爹爹把它放在一个大镜框里,挂在靠大玻璃窗,采光好的墙上。
后来,这张照片不见了,许是爹爹见照片纸张泛黄了,拿了下来了吧?
万象照相馆,新华书店也都不挂这帧照片了,它彻底“失踪”了。
前不久,从一篇文章中得知这张由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唐遵之先生拍摄的《妈妈,到那边去》于1955年入选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1957年刊于《人民画报》五月号扉页,1961年,这帧照片在当时苏联莫斯科举办的国际沙龙影展中,从世界各国参赛的5366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银牌奖,而这一幅蜚声国际摄影界的杰作在文革中被作为封资修大毒草遭到批判,从此被“打入冷宫”。真正作孽!
这帧照片,从构图、用光、抓拍等各方面体现了摄影者老辣的技术,作品中,年轻的母亲庄静娴淑,温文尔雅,身着旗袍的身子婀娜纤美倾向男孩,泻出满满一腔母爱;男孩拽拉母亲的姿势凸显孩子执着又活泼的性格,两人的神态自然生动。图中往后摆的花伞、飘起的旗袍一角,母亲与男孩互动的姿态,老树下垂摇曳的枝叶都给人强烈的动感。画面将一对母子在和风丽日中牵手郊游的欢愉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充满温馨,赏心悦目画面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的享受 。这是一幅令人难忘的不朽作品。
难怪这副作品虽遭批判,遭封杀,但在国际影展上频频出现,屡屡获得奖杯与奖状。
半个世纪后,《妈妈,到那边去》依旧光彩夺目,名列多项比赛榜首,2001年,这幅杰出的作品入选香港艺术摄影一百年展览会,同时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编入《艺影春秋》一书。
(图片取自网络)